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教育人文> 徒眾短期研究班 呂凱文闡述星雲大師跨文化弘法的挑戰與回應

教育人文

字級

徒眾短期研究班 呂凱文闡述星雲大師跨文化弘法的挑戰與回應

【人間社 李慧琳 高雄大樹報導】 2025-10-01
人間佛教研究院第25期徒眾短期研究班於9月30日邀請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教授,以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——傳燈異國: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在跨文化弘法的挑戰與回應」為題,深入剖析人間佛教國際化的意涵與實踐。

呂凱文指出,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第七章揭示佛教國際化的深刻內涵。從「走出去」到「本土化」,星雲大師超越地域侷限,讓佛教在全球化浪潮中回應語言轉譯、文化差異、宗教認同等挑戰。他以佛陀教法的歷史傳播為例,說明佛法自印度傳出後便展現跨文化特質,無論絲路交流、漢傳佛教的深耕,或南傳佛教的興盛,都證明佛法具備跨地域的潛能。星雲大師承繼此精神,視佛教為全人類的智慧資源,體現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的普世價值。

他進一步梳理人間佛教的國際化歷程:由東南亞弘法起步,繼而建立美洲西來寺,並拓展至歐洲與澳洲,最終形成全球網絡。海外道場不僅是弘法據點,更是文化交流、教育推廣與慈善服務的平台。呂凱文歸納星雲大師的三大策略:主動「走出去」、建構「國際化」組織,以及落實「本土化」發展,強調佛教唯有尊重當地文化、語言與需求,才能真正扎根。

面對跨文化弘法的結構性挑戰,星雲大師以現代性回應,透過宗教民主化、世俗公共性與媒體傳播,使佛教進入公民社會與日常資訊流。他不僅弘揚信仰,亦重視教育、慈善、環保與和平,讓佛教成為具公共性的「社會資源」。從佛光衛星電視到網路弘法,人間佛教走在宗教媒體化的前端,有效回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。

最後,呂凱文強調,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第七章所呈現的,不僅是佛教跨越國界的歷史,更是一場「文化翻譯工程」與「現代性對話實驗」。星雲大師示範了佛教如何既能「走出去」,又能「落地生根」,為宗教國際化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典範。

他提醒,傳燈異國並非結束,而是持續的課題——如何在守護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,不斷回應不同文化與社會的需求。唯有透過對話、學習與調適,人間佛教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智慧資源,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慈悲與智慧。
12345678910第1 / 448頁
追蹤我們